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汪浩多年從事社區服務設施研究工作。在清華大學讀碩士時,他曾就北京公廁寫過論文。來上海後,對本市公廁建設也有不少思考。
  “感覺上海的公廁數量比較少。”汪浩分析,一方面,因為上海的老城區面積小,沒有私家衛生間的里弄已經很少了;另一方面,也和很多公共服務機構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有關。“就拿我住的小區來說,是2009年新建的,小區門口就有居委會,可是居委會廁所不對外開放,附近還貼著‘請不要隨地大小便’的標語。”汪浩分析,標語可以理解為少數市民素質不高,但換個角度看,也是由於小區沒有給大家提供足夠方便。“如果有地方上廁所,誰願意隨地呢。所以,要給上海公廁提建議,首先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務機構衛生設施的對外開放程度。”
  另外,汪浩指出,公共基礎設施的公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需要提高。“比如,軌道交通站點內的公廁,一是提供的服務有限,我就從來沒有看到過保潔人員;二是廁位數量也有限,比如四線換乘站點世紀大道,只在6號線那裡設置了一個公廁。”
  第三,從設計的角度考慮,他認為,目前上海公廁的標識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上海公廁指示標識的數量和清晰度都有待提高。”汪浩說,在指示系統的設計應用上,上海地鐵是很好的榜樣,有專門的標識,地面上有明顯指示牌,不同線路有色彩區分,設計上也各有特色。
  “北京奧運會期間,鳥巢的公廁就專門設計了男女小人,我們也可以嘗試換掉現有的男女標識形象,換成活潑的卡通元素。另外,可以用色彩做模塊化區分,不同區域或不同用途的廁所用不同顏色的地磚、牆面顏色標識出來。”  (原標題:公共機構廁所應更多對外開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29hyju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